一個IT社區(qū)崛起:Digg到底值多少錢卻看法兩極

2010-08-28 10:50:27來源:西部e網作者:

  成立僅兩年、只有16名員工,卻被估價達上億美元,這是一家怎樣的網站? 

當身著T恤牛仔、頭戴棒球帽,目光略顯桀驁不馴的凱文·羅斯(Kevin Rose)的照片,出現在世界各大報刊及新聞網站上時,人們意識到,又有一個年輕人憑借著聰明的頭腦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迅速竄紅。凱文·羅斯,就是當下最火熱的科技類新聞聚合網站Digg.com的創(chuàng)始人,而Digg.com是全球第一個掘客(Digg)網站。這個成立僅兩年的網站,用戶數量和訪問量直線上升,已經成為在美國非常流行的大眾網站。目前Digg在Alexa的排名已經進入世界前100強,并自稱其獨立IP日訪問量高達150萬次,注冊用戶數達到60萬個。

極高的流量和發(fā)展速度牢牢抓住了媒體和投資者的目光。10月末,不斷有消息傳出,包括新聞集團在內的多家公司都對Digg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,但凱文開出了“低于1.5億美元不賣”的價碼,似乎更傾向于繼續(xù)獨自奮戰(zhàn)。

Digg是一家典型的依靠用戶產生內容的網站。與傳統(tǒng)新聞網站不同,其上95%的新聞源和新聞排名都源自用戶的推選。Digg正是所謂的Web2.0網站的代表之一,時下,博客、播客、掘客正是Web2.0時代的三個代名詞。Digg目前僅有16名員工,大都從事技術工作,而在其網站上注冊的60萬用戶就相當于這個網站的編輯。凱文沒有想到,自己和“當初搞著玩兒”的這個網站,現在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。

兩千美元起家

出生于1977年的凱文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。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,他來到當時的TechTV有線電視臺工作,在“The Screen Savers”節(jié)目組中擔任制片助理。后來,他開始有機會在節(jié)目中露臉,但角色僅限于為觀眾解釋說明一些難以理解的技術名詞。接下來,他不斷地在節(jié)目中客串主持,最后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該節(jié)目的主持人。

2004年3月,TechTV與G4宣布合并,凱文作為當時沒有被解雇的六位職員之一,繼續(xù)從事主持人工作。在此期間,一個偶然的事件,改變了他后來的發(fā)展路線。

一天,凱文在節(jié)目中與擔任嘉賓的Jay Adelson聊得頗為投機,后者當時是一家技術公司的創(chuàng)始人兼CTO,他后來成為了Digg的另一位創(chuàng)始人兼CEO。二人都認為由編輯介入的不透明的媒體制度存在著很多弊端。這次談話的內容對凱文產生了觸動,于是在2004年9月,凱文出于一種試驗心理,成立了自己的個人項目Digg.com。該網站的啟動資金還不到2000美元—除了當月的服務器費用外,凱文花了1500美元請自己的朋友Owen Byrne進行網站開發(fā),后者目前仍是Digg的資深技術開發(fā)人員。就這樣,在該年的12月5日,Digg經過beta版本測試之后,正式對外發(fā)布。

從事科技類節(jié)目主持人的經歷成為了凱文創(chuàng)業(yè)的強大資本。他意識到,把新聞網站鎖定在科技人群是一條可行之路,因為他們更樂于接受新事物。而Digg所積累的第一筆人氣財富也得益于凱文。當時,他的節(jié)目中已擁有固定觀眾群。凱文在節(jié)目中透露了Digg上線一事,頓時為其帶來了近10萬的第一批用戶群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。

“我從沒有想到過這個網站能夠如此流行!痹诨貞浤嵌蝿(chuàng)業(yè)經歷時,凱文提到,Digg當時只是其多個創(chuàng)業(yè)項目中的一個,而并非重點。2005年3月,凱文離開G4電視臺成立了自己的播客公司Revision3。實際上,有人認為,Digg的成功與其后來推出的可供下載的新聞播客節(jié)目Diggnation也不無干系!

“Digg it”

很快,Digg的模式開始讓它迅速運轉起來。因為人們發(fā)現,這個網站上的一切都顯得很新鮮,而他們更樂于到這個新型的新聞聚合平臺上去閱讀和分享—不同于傳統(tǒng)的新聞網站,由編輯去挑選當日最值得關注的新聞信息,Digg上面的新聞完全是由用戶從互聯網的各個角落里“挖”到的。此外,網站采取了一種透明而民主的形式,讓用戶對每條新聞進行評價,并利用一整套算法自動產生新聞的排名。

Digg很好地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心理,讓網民把自己認為很酷的新聞源拿來與別人分享,并設置了用戶激勵排名系統(tǒng)。業(yè)內人士分析認為,除了內容的公開透明外,有效地采用用戶間競爭機制也是Digg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。而這一排名并不完全取決于你為Digg挖掘了多少條新聞,而在于這些新聞被引入后,其他用戶對它的反饋。

就這樣,每時每刻,Digg上都能保持著新鮮有趣的話題,吸引著讀者去閱讀。同時,Digg還提供了一個社區(qū),讓讀者們互相參與討論,為每條新聞的注釋錦上添花。

與“Google”一樣,“Digg”也已成為了網絡上的一個動詞。在看到一條有趣的新聞后,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“Digg it”。在一大批熱心“Digg”的用戶支持下,這個網站的聲望日益飛漲。媒體和業(yè)內人士不斷拿它和老牌科技新聞社區(qū)網站Slashdot相提并論,并認為Digg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后者。

Digg價值的爭議

而隨著關注Digg的人群逐漸增多,Digg的模式也引發(fā)了不斷的爭論。今年8月,美國《商業(yè)周刊》以凱文為核心人物組織了一個名為“硅谷男孩”(Valley Boys)的封面報道,描述一群在互聯網時代迅速積累起財富的年輕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凱文更是榮登了封面,在其照片上寫著這樣一行導語:“這個男孩是如何在18個月賺到了6000萬美元的?”

這個“身價”立刻在博客圈中引發(fā)了爭議,以至于凱文不得不在事后澄清,這并不是指其實際的財富!渡虡I(yè)周刊》的編輯們解釋說,他們將此網站估價為2億美元,而凱文的身價是按照其所持30%的股份計算的。盡管如此,這一事件還差點引發(fā)了該媒體的公信力危機。

有人認為,媒體不應該作為Web2.0的鼓吹者,Digg這個僅在成立初期獲得過280萬美元風投、至今沒有多少收入的公司并不值這個價錢。但另一些人則認為,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媒體網站,Digg的價值是無法僅憑直接收入而估算的。風投家Nisan Gabbay就認為,以紐約時報集團的收入及流量作為參照物,Digg如今至少價值1.2億美元。而另一位資深業(yè)內人士、博客Chris Pirillo則更語出驚人:“Digg和凱文的價值至少兩倍于《商業(yè)周刊》的估價!

不過,這種完全出于民主貢獻的模式,在發(fā)展過程中也顯露出了弊端,因為大眾的想法是無法駕馭的。為了防止不實新聞及垃圾信息浮現出來,Digg準許用戶對新聞進行舉報,而被多次舉報的新聞及其用戶賬號將自動被關閉?墒牵@一機制卻常讓一些“良民”賬號被關閉,因為算法并不具備是非分辨能力。于是,Digg又開始采用人工干涉的辦法手工刪除一些信息。但這一做法又引發(fā)了許多老用戶的強烈不滿,他們認為Digg失去了原有的透明、民主特性,認為自己挑選的信息被刪除有失公正。

關鍵詞:Digg